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陵县百事通 2023-03-26 450 10

G20空前分裂,3国或策划暗杀普京?印度拿捏美国,中德双向奔赴

如何在网上赚钱 https://www.xiangbuer.com

G20也曾有过高光时刻,但分裂不可避免

2022年注定会是全球化开始以来最黑暗的一年。在全球市场发展受阻、逆全球化思想抬头的今天,各国之间的信任正在逐渐崩溃。

可能我们在生活中没法感受到全球发展的割裂,但无数新闻碎片拼到一起,却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,全球化正在倒退,全球外交正遭受着一场又一场失败。

预期于2022年11月15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G20峰会,就是这么一场还没开始就已经“失败”的外交会议。

二十国集团是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性产物,是上世纪末全球在亚洲金融风暴背景下共同促成的国际组织。这个组织的成员国很杂,涵盖了当时亚欧非美澳六大洲的二十个主要经济体。这其中有美国及其盟友,也有中印这样的发展中国家,还有当时尚未走出解体影响的俄罗斯。

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家聚在一起,只为了集合全球力量,解决全球化趋势下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问题。在G20刚成立的时候,各国都相信经济全球化发展会不断提高G20的地位,让这个组织帮助政治立场各异的全球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,并协同克服各种问题。

客观地说,在这个组织成立的前十年里,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。在08经济危机中,G20保持了团绝与稳定,出台了总额1.1万亿美元的全球经济复苏增长计划,帮助全球走出经济危机阴影。次年,峰会就确立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的地位,一举向全球证明人类团结的力量。

本来大家以为这会是G20的开始,没想到成了G20的巅峰。

进入10年代以后,G20在平稳的经济发展中没有参与太多大事,一直以一个合作论坛的地位运营着。但在这十年中,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的矛盾开始不断激化,发展中国家希望获得更多发展资源,发达国家则希望对发展资源维持霸权垄断。以此为核心,在1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全面对抗趋势,极大冲击了G20的职能。

到了疫情时代,G20在国际矛盾、逆全球化、西方政治正确等多重因素冲击下,开始走向分裂。此时全球经济发展的逐渐放缓给全球各国都带来极大压力,但G20却没法很好地协调解决这些经济发展压力。

19年日本轮值的时候,G20大阪峰会就开始讨论一些政治意味浓厚的话题,包括自由、公平与非歧视的自由贸易原则,这时候中美贸易问题已经进入第二年。2021年意大利的会议则更甚,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会议中大提碳中和和控制气候变暖,试图通过环保政治正确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途径,这场会议中各方都没能达成共识,分裂之势已经非常明显。

21年的G20经济意义实际上已经大大被削弱,开始被政治正确裹挟。轮值主席国意大利甚至都在开会的时候大喊女权问题。

本届G20空前分裂,东道主可不好当

而今年的G20更是达到了政治化和分裂化的巅峰。

今年的轮值国是印尼,这是个非常尴尬的国家。

受到俄乌冲突影响,今年美国几乎把每一个国际会议变成了对俄罗斯的批斗会,但凡开个会不骂两句俄罗斯都不舒服。作为今年最重要的经济会议,印尼很早前就收到了相关消息,知道美国会在会上对俄罗斯发难。

被夹杂美俄两国中间,印尼两边谁也不敢惹,更不敢有自己的主见,美俄双方的施压都老老实实地接着。印尼努力维持着G20的壳子,又生怕哪樽大佛发个火,烧到印尼头上。

这让印尼总统维多多成了今年下半年最憋屈的领导人。美国想要求非G20国家乌克兰参会,讨论些经济之外的事情,维多多给安排上了;俄罗斯不开心,表现出不愿意参加会议的意思,维多多又亲自飞到莫斯科,去劝普京出席会议,别让G20真的分裂;作为美国“大太子”参会的泽连斯基又不高兴了,声称有普京在他就不会参会,维多多为了照顾美国面子又要出面协调劝导。

维多多清楚,这两边但凡他惹恼了一个,都没有印尼的好果子吃,而印尼又负不起G20砸在自己手上这个责任,只能两头装孙子,两头忙邀请,丝毫没有一个经济论坛主席的样子,反而像个国际政治中间人。

这件事最终以普京拒绝出席G20结束。本月2日维多多最后一次和普京通电话讨论出席问题之后,敲定了这一结果。普京本人虽然不出席会议,但还是给了印尼一些面子,让外长拉夫罗夫以普京特使的身份参会,最终还是没让G20砸在印尼手里。

这本来已经是俄罗斯对西方作出让步了,普京本人也不希望去G20和西方国家浪费口舌,把经济会开成政治会,就随着西方拉乌克兰参会了。结果西方国家还是在开会前又发挥了一波蹬鼻子上脸的传统艺能,再给G20墓坑里填了一铲土。

根据《卫报》报道,拉夫罗夫替代普京参会后,西方仍旧不满意,多名领袖表示不愿意与俄罗斯代表同框合照,迫使主办方破天荒的取消了开会前领导人合照。

这就有些太不厚道了。在国际外交中,不要脸应该是有限度的。这波主办方和其他参会方都已经给了西方很大面子,一些和俄乌冲突八竿子打不着,真的想改变当下经济窘境而来的国家,都已经容忍美国拉着泽连斯基过来玩政治演讲了,结果西方还要蹬鼻子上脸,进一步破坏G20的根本职能。

要知道会前合照拍的不是一张照片那么简单。作为G20的传统项目,参会领导人会前合照被视作二十国集团成员团结的象征。因为政治因素取消合照意味着政治压过经济,意味着这个以“经济合作”为由建立的组织名存实亡。

而《每日电讯报》则爆料称,英国和欧盟成员国已经决定,要在G20峰会上与拉夫罗夫所率领的俄罗斯代表团对峙,当俄代表发言时,他们将集体退场,以示抗议,“尽一切可能”孤立俄罗斯。

不知道十四年前展现出巨大勇气,团结对抗全球危机的G20,是否能想到下一次经济危机来临时,G20会变成这副样子。

普京或面临暗杀危机?故而缺席G20

在这波G20风波中,大侠发现,其实还有个很有意思的轶闻。有关普京为什么不参会,外界的说法普遍的都是普京不愿受辱,以及赫尔松撤退的影响让普京不得不让步。不然按照普京的性格,他绝对不这么顺泽连斯基的意。

但是俄罗斯政治学家、普京的前顾问马尔科夫,给出了一个颇为神秘的说法。根据马尔科夫所称,除了政治因素以外,让普京下定决心不前往印尼参会的原因,还有来自外国情报组织的暗杀风险。

马尔科夫透露,英国、美国或乌克兰的情报机构可能谋划在G20峰会上暗杀普京,因而普京决定留在国内。虽然他没有拿出情报出处或证据,但他本人是能够接触到一些俄罗斯高层秘闻的,所以这个说法并非全然不可信。

在美国要求乌克兰和俄罗斯和谈之前,乌克兰就一直宣称不会与普京政权和谈,坚持要求普京下台才会和谈。美国在要求乌克兰谈判之后,也一直表示会追究普京等人的“战争罪行”。这几个国家是有充分理由暗杀普京的。

只是在印尼暗杀普京似乎有些不现实。普京若是死在印尼,全世界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美国。美国情报部门内部应该是知道俄罗斯权力机构构成的,普京死了并不代表他的下属会作鸟兽散。一旦他们在印尼暗杀普京,俄罗斯就可能立刻发动核战争,这样的风险未免太过巨大

不过在情报机构中,提案提出并不一定要执行。在美国解密的一些冷战情报中,暗杀某些国家领导人的提案三天两头就会出现在CIA的报告中,但大多数暗杀都没有执行。在印尼暗杀普京的提案很有可能真的出现过。

印度有自己的小心思,稳稳拿捏美国

在这样的乱局之下,正是一些骑墙国家表现的机会,作为传统骑墙大国,印度就抓住了机会,试图从美国身上薅点羊毛。

在历史上,硬刚美国的国家最终不一定灭亡,但试图碰瓷美国的国家下场一般都不太好。美国是个无利不起早的国家,从美国身上薅羊毛是个有点难度的技术活,要是看不到回头利,航母战斗群开来物理催债的时候可不会有丝毫犹豫。

而在今年的美印交往中,大侠看到,美国一反霸权常态,居然表现出了对印度的极大容忍。在印度今年把美国当猴耍过一遍之后,美国居然还粘着印度不放。

上半年的时候,印度就一边和美国谈印太经济框架,一边倒卖俄罗斯能源。当时的美国心里有反中大计,对印度这种破坏制裁的行为并没有追究太大责任,甚至莫迪学着俄罗斯搞卢布结算制,美国官方都没出手干预。

在美印签了协议,美国喜滋滋等待反中包围网形成时,油价跌了,印度旋即宣布部分退出印太经济框架,理由是“看不到对印度的实际利益”。

这一手就是明摆着耍美国了,要是对印度利益大过美国利益,那美国也不用腆着脸找印度签协议,惯着印度破坏对俄制裁了。

按照惯例,此时就算航母战斗群没有开到家门口,经济制裁也该安排上了。但是美国这波出奇平静,没有对印度施加任何惩罚,反而规划了新一波对印度的拉拢计划。

本月8日,美日印澳的“马拉巴尔”联合军事演习就在太平洋海域展开。这一演习本来是美印之间的双方合作演习,但在美国主导下,将日本与澳大利亚也拉入了演习。

这波美国又有了新的切入点。在印太经济框架不成之后,美国又重新拿四国机制作文章,把日澳拉进演习,试图“借壳上市”,打造出基于印太战略的安全组织,进而促成美印之间的军事联合关系。

可惜这波印度仍然不买账。在美国大力宣传与印度的军事联合时,印度国内媒体却避开了军事方向,对美印军事合作深化避而不谈,打算再耍美国一波。

这正是印度骑墙态度的直接体现。印度不是不想对抗中国,但在现在这个衰败的经济大环境之下,印度知道中国倒了下一个被针对的就是自己。印度是个有发展潜力的国家,但是发展程度还不够。若是中国倒下,美国转头搞定印度只会更加简单。

所以美国的羊毛印度要薅,但要直接把矛头指向中国,对不起没听见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憋美国还得继续吃。印度虽然装糊涂,但是在中美之间仍然更亲近美国。不管是削弱俄罗斯还是针对中国,美国都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吞,继续想办法争取印度。

大侠不知道这波斡旋中,印度能走多远,但可以肯定的是,印度想借着这波全球乱局翻身,真正成为一个五常级别的大国。

以贸易促转变,是中德之间跨越障碍的桥梁。

要说这个纷乱的世界完全没有外交上的好消息,那也是不可能的。在困境中总有人会尝试突破现有的桎梏,去寻找脱离困境的方法。年底中德的外交发展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
朔尔茨敢于访问中国的勇气是值得称赞的,但在他回国后,对美国的表态,对国内的承诺,都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西方立场,这就让很多人质疑朔尔茨访华究竟有没有用,两国之间的关系是否仍然脆弱。

大侠觉得,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,因为在这波外交突破中,中德不是被迫为之,而是双向奔赴。

11月11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就表示,中国始终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,持续打造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。同时赵立坚特别提到了德国,表示中国的改革会给德国在内的世界企业提供更多机遇,同时欢迎包括德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来华投资。

德国方面,8名跨国企业CEO和董事会主席在《法兰克福汇报》联名发表文章强调,独立性无法靠孤立政策来实现,“继续利用中国的增长势能来推动刺激和加强欧洲经济,这才最符合德国的利益”;《世界报》则发表评论指责国内与华脱钩者称:“寻找中国以外的替代市场不是靠口头上说大话,而必须付诸行动。”

这就有点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的意思了。就是在直接对脱钩主义者说:“你不是要和中国脱钩么?你倒是找个能提到中国的市场给我看看啊。”

事实就是,中德在双向奔赴。德国工商界和朔尔茨并不在乎中美之间有什么冲突,而希望发展更多互惠共利的贸易,中国也从来不在意德国的政治立场,一直理解德国站在西方立场与中国合作。

中德的这种合作策略被称为:“以贸易促转变”。即便两国意识完全不同,只要坚持对双方都有利的外交与合作,双方的关系就能不受政治立场的对立影响,出现改变。在长久的相互影响中,双方最终会相互理解,缔结真正的友谊。

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,但在政治正确流行的西方,这个道理很少有人愿意去理解。如果美国能理解其中一二,全球也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分裂了。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陵县百事通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陵县百事通 X1.0

微信扫描